欢迎进入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乡村振兴>>民俗文化>>阅览文章
美丽乡村要记得住“人文乡愁”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7/9/18 10:15:25 | 690次浏览

近日,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南京代表团分组会上,市领导描绘美丽乡村愿景时提出:“要深化理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思想内涵,紧密结合实际,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既要有自然乡愁,更要记得住人文乡愁。”这番话,在媒体引起热烈反响,中国新闻网、中国网等众多网站转载。由此,也引发笔者的思考,并走进乡村实地体验了正在流淌的乡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宏伟蓝图中的生动画面。近年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就像一个个心灵手巧的绣娘,在设计师的指导下,一针针、一线线绣织出来。在茉莉故里,在国际慢城,在桃花源地,胭脂河畔,牛首山下,山峦、湖泊、垂杨柳,青砖、小瓦、马头墙,菜花黄,稻谷香,就像一幅幅中国风的水墨画,有的精心勾勒,有的豪放泼墨,一派自然风光。

“走进新农村,怎不看江南。”南京母亲河的源头溧水有着“生态之乡”的美誉,走近这块山青水美之地,不但诗和画不在远方,而且浓浓的人文乡愁扑面而来。坐落于晶桥镇的芮家村村史馆,设有“印象、热土、宗源”等不同篇章,陈设当地民俗文化、村规民约,长寿之星、道德模范、莘莘学子及历届村支书的资料图片。从静静停放的老纺车、旧犁耙中,人们看到了芮氏先祖带来中原农耕文化、纺织技术,在这块土地上拓荒垦田、繁衍生息的流光岁月。也从“十三本宗谱及英才先贤”陈列中,看到芮氏族人“修德立身、表见于时、策名效忠、宣力于国”,把家与国连在一起的世代情怀。而“热土篇”,则追忆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芮家村战斗的红色历史,站在油画《陈毅粟裕新桥会师》面前,仿佛看到当年这里点燃的抗日烽火,听到“抗大九分校”传出的抗日歌声。

芮家村史馆只是承映人文乡愁的一个缩影,像这样有着人文历史文化沉淀的乡村,在南京,在江苏,乃至全国还有很多。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个乡村都是刻印着一片乡土人文特色的“博物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挖掘传承乡土文化,拓展提升乡愁的人文内涵品质,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在分类打造示范村、特色村、宜居村中,可以考虑配合村史建设,将村庄的大事记、村里的乡贤名人、好人好事,村民用过的老物件等陈列出来。这既是历史留存的见证,也是帮助村民和游子留住乡情、记住乡愁。如,自己的村落是哪位先祖带族人什么朝代从哪迁居而来,谁为这个乡村修桥、铺路、办学校、立祠堂 等等。以口述历史、修缮族谱等不同形式挖掘人文历史,在寻根溯源中,弘扬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祖先,也是他自己的后人。他设计了自己的未来,也继承了自己的过去。”乡愁文化的建设不是“一阵子”,也不是“一代人”,不是一个模板、一个面孔,更不是一成不变。今天,我们传承历史文化的乡愁,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乡愁”。或许今天,我们不能在路上看到二伯赶着的牛车,在山头听到牧童的短笛,但那赋予现代文化元素的花灯、彩绘、饮食、糖人、高跷,还有老人憨厚的笑容,总蕴含着一抹熟悉的乡愁的温暖。如让一个几岁的孩子大年初一给老人磕头,20年后,他成了北大、清华的学生,30年后或成了马云,或是高尖端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在海外工作了,而儿时的记忆乃是他的“乡愁”。

如此,村口的老槐树才能亭亭如盖,泽被后人,世代散发着人文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