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里周边旅游景点——牛首胜景(四)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9/6/5 11:35:40 | 854次浏览
一、世凹桃源
有“中国最美村镇”之称的世凹桃源也称“牛首文化第一村”,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1年10月由江宁区政府统筹改造,打造休闲游、农家乐的主题,是江宁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五朵金花”之一。
世凹桃源在南宋时期曾被称为“大师凹”,当年的岳飞将军在牛首山抗击金朝名将金兀术的大军,曾在此囤粮练兵,因其为三面环山的山凹地形,故被称为大师凹。后因“师”字代表军队,为了破除战争气息,将“师”改为世界的“世”,寓意着太平盛世。
世凹桃源整体建设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格调,突出亲山、近水、使田园风光与自然山、水、林、居为一体;在功能拓展上,立足地方特色“素食文化”、“茶文化”,以及“天然氧吧”的居住休闲环境,推进有机健康饮食文化和生态旅游休闲;在文化主题内涵上,充分依托牛首山景区和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着力将牛首文化、佛教文化融入特色村的建设,并通过石刻、牌楼、亭台、景观长廊的建设以及“春桃、夏荷、秋桂、冬梅”营造“四季有花开、步步有风景”的“牛首文化第一村”。
美食特产:谷里鱼圆子、东善桥扣肉、郑氏清汤牛腩、酒香手撕鸡、秋香鱼丸、世凹秘制麻鸭煲、桃源剁椒鱼头。
二、郑和文化园
郑和文化园,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墓冢。郑和本名马和、小名三保,出生于云南一个穆斯林家庭,洪武十四年跟随明朝云南征讨大军副统帅蓝玉来到南京,进入朱棣燕王府,后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变”中立下卓著战功,升任内宫监太监,明成祖朱棣御书“郑”字赐姓马和,史称郑和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历尽艰险,与沿岸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缔结邦交,促进友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
据同治《上江两县》记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年命下西洋,宣德初覆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郑和去世后,赐葬牛首山,当地群众称这山为“回回山”,称墓为“马回回墓”。原墓圹呈长方形,南北走向,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顶高约8米。1985年修茸一新后的郑和墓,保持了原墓回族和穆斯林葬仪习俗,为青石砌成的马蹄形墓园。墓盖石上雕饰云锦、莲花图案,刻有阿拉伯文字。墓后墙镶嵌石碑,阴刻隶书“郑和之墓”。
三、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牛首山南麓,为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钦陵规模较为宏大,陵墓上部有一圆形土墩,长约21.5米,宽10.5米,高5.3米。墓道长19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个侧室。前室和中室为砖筑,后室为石砌,均为仿木结构。墓门和墓室的壁面上砌凿有柱、枋和斗拱,其上有彩绘图案。后室的顶部绘有天象,铺地的青石板上雕凿山岳江河,象征地理。顺陵全长21.9米,宽10.1米,高5.4米,也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八个侧室,全部为砖结构,其建筑形制与钦陵大致相仿,但规模略小。
在中原文化萧条的动荡时代,李昪得国后,息兵安民,造就了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南唐也是一个艺术的繁荣王朝,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后主李煜更是在词曲、音律上有极高的建树,江南诗兴文化得以长足发展。
四、舍利大殿
千佛殿
千佛殿依照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设计而成,整座大殿共有佛、菩萨1343尊,再现了佛与菩萨相互供养的神圣场景。其中,大殿正中为象征大日如来的舍利大塔,大塔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四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大殿墙壁上为慧门十六尊、八内外供养等菩萨。
舍利大塔
舍利大塔通高21.8米,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造型灵感来源于佛教中的须弥山,设计采样于大报恩寺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以及敦煌莫高窟的中心塔柱,象征着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
大塔塔刹的核心为水晶牟尼宝珠,象征着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宝珠下方是头顶宝珠、口衔璎珞的大鹏金翅鸟,象征着长寿和忠心。塔身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倒锥形的十三重相轮,象征佛教中的十三天;下部为景泰蓝覆钵,覆钵四周安放着四尊玉雕菩萨像。塔座也分为两个部分,上方塔厅呈四方八角形,上面雕刻着金刚杵、法轮、妙音鸟、狮子、圣象、莲花、卷草、山花蕉叶等佛教吉祥图案;塔厅四角供奉着四大天王青铜造像。塔座下方是由84片莲花瓣构成的圆形莲台,象征佛教的84000法门。
舍利大塔工艺精湛,塔身通体以锡青铜铸胎锻造,表面鎏金,塔内装饰运用了雕塑、錾刻、掐丝珐琅、水晶琉璃、宝石镶嵌等数十种传统工艺,结合激光投影等技术手段,融佛理与艺术于一炉,形制上精美绝伦,义理上庄严殊胜
万佛廊
万佛廊是一条环形的回廊,共有两层(1、2层),每一层以若干佛龛墙与不同形式的壁画组合而成。整体按照十二生肖配本命八尊的方式构成,让人们能够于此找到自己的本命佛,以便供养。环廊内还展陈有脱胎制作的贤劫十六尊菩萨、宝石拼接的二十诸天、漆画制作的印度佛教文化故事以及佛陀本生故事瓷板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