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人文修养>>阅览文章
老谷里那些民俗记忆|打糍粑

作者: AdminJN | 发布时间: 2024/3/21 11:27:36 | 207次浏览

有故事说,早在春秋时代,今江宁一带隶属吴国。吴王听信谗言,中了越王勾践灭吴之计,赐剑功臣伍子胥自刎。伍子胥告诉部下:我死后吴国必乱,会发生饥荒,那时你们就到相门挖地三尺,定能得到食物解救百姓。后来,吴国果真遭了饥荒,百姓按伍子胥的遗言在相门下挖出能吃的东西——糯米砖。原来相门的地基是用糯米砖垒起来的。百姓得救了。为了感恩,不忘恩人。后人仿造糯米砖即现今的糍粑,逢年过节食用。牛首山下的谷里公塘、张溪、双塘等地,村民仍然手工打制糍粑,当作过年必备的年货。

打糍粑不仅仅是一项体力活,更需要相当的技巧,工艺流程也非常讲究。归纳起来是五个字:洗、蒸、捣、切、漂。 



一 洗



先将纯净糯米(一次性20~25斤)淘洗干净,放在阴凉处 凉10小时左右,达到酥干不湿。



二 蒸



将凉酥的糯米放入蒸屉中,加上适量清水,进行蒸煮。(水量多少,影响糍粑的质量。水多,饭烂,不好捣;水少,饭干散,糍粑口感偏硬,吃时不软和)。



三 捣



糯米蒸熟后,全部倒入石碓(duì),需有6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各持木杵,围着石碓转圈捣烂米饭,并且不断地将粘成一体的米饭翻身;还要有一人手拿新毛巾,沾上清水当“润滑剂”,给石碓底部擦拭,给6把杵头加上清水,以防工具太粘。6个汉子喊着号子,有节奏地不停地捣,直将糯米饭捣得稀烂,看不到整颗饭粒。然后,六把杵将已粘为一体的大糍粑块撬起,托出石碓口。抬到撒有糯米粉的大木案板上。由一人将糯米块摊平,就算完成了一家的打糍粑主要工序。



四 切



等到次日,由大师傅用切刀和直尺,将各家糍粑划成一个个2寸见方的正方形糍粑块,放入各家装有清水的木桶或木盆中,户主各自领回。



五 漂



各家须把打好的糍粑浸入装有清水的木桶或木盆中,放在阴凉通风处,并经常更换清水。食用时需从上到下依次捞出。这样,糍粑最少可保持三个月时间不变质。




根据口味需要,糍粑的食用方式有水煮、油炸、油煎、火烤等。外地游客到谷里一游,不品尝“谷里糍粑”,肯定是一种遗憾。

微信图片_2023090511282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