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人文修养>>阅览文章
非遗中的谷里|打莲湘:声声清脆 步步生莲

作者: AdminJN | 发布时间: 2024/5/28 15:02:17 | 1495次浏览

身着五彩衣,手持莲湘棒,轻移舞步,以棒敲击肩、臂、背、腿等部位,打击出有节奏的声音,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显得格外清脆悦耳……这就是入选江宁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打莲湘。

打莲湘又名打莲舞、莲花落,也叫金钱棍,起源于宋朝,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由于其易学、节奏分明、动作活泼,深受群众喜爱,所以流传甚广。

宋朝时,莲湘套路简单,内容都是宣传佛教文化。到了清朝逐渐由1—2人敲打竹竿,发展到数人齐舞,服饰、道具也有所变化。喜庆之日,乡间田头到处都能见到人们跳莲湘舞的场面。后来,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原本是百姓表达喜悦的艺术形式,竟沦落为乞讨谋生的手段,一根竹竿充当器具,打出简单节拍,顺口编唱些吉祥祝语,讨得主人高兴,换点残茶剩羹,延续生存。

1983 年,全国民间舞蹈普查以后,谷里文化站对打莲湘进行整理和修改,克服原来莲湘动作简单套路少、只以竹竿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显得呆板的缺陷,丰富了动作套路,并设计新颖演出服饰,美化莲湘道具,伴奏也选择优美动听的音乐。

经过传承,莲湘舞也有了很大发展,由单打转变为双打、跳打、多人互打,由易到难,快慢结合,节奏明快并增加了新的套路,如跑跳步、四方步、秧歌步、小旁步、踏步蹲、小射燕、鹞子翻身等,同时又融合了“龙灯、马灯、云灯”中的舞步,创编出“龙吐须”“龙摆尾”“串花”“剪子股”“花开瓣”等套路。同时,为使该民间艺术后继有人,谷里街道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培训、排练,形成40人甚至成百上千庞大的演出队伍。在历次参加市县组织的群众文艺演出中,多次获奖。

创新后的打莲湘,既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增加了时代特色,受到群众的推崇,成了人们平时娱乐健身活动的一个好项目。

微信图片_20231027150615.jpg